黃緯縈說要想客家小炒味道好材料不能少
桃竹苗特派員 何高祿∕報導
黃永秀(右)、黃緯縈(中)姊弟和戴家緣(左)老師,三人組合 何高祿攝
客家小炒要想好材料不能少 何高祿攝.
開口笑烤餅夾客家小炒 何高祿攝
黃永秀、黃緯縈姊弟和戴家緣老師,三人組合在客家小炒競賽中以虎咬猪造形,做出客家創意料理,呈現客家勤奮耐勞精神,挑起了舉辦客家小炒,推展客家文化真實意義。
傳統風味客家小炒,是客家菜的臺柱,在細品這一道菜過程中,五花肉、豆乾、魷魚、芫荽、芹菜、蔥與醬油,在人口前即感受到各種不同結合,有硬有軟,有靭有脆,更可以讓食客多加些飯量,即鹹又辣、油亮又香氣十足的重口味家常菜。
由廚師學徒開始踏入客家料理,有二十多年主導客家菜經驗,在竹北市文孝街五十六號經營旺來快炒店的負責人黃緯縈說,早期的客家菜沒有紅辣椒、綠辣椒,一來客家先民不怎麼吃辣,加上綠辣椒價格比較高些,不符合客家節儉精神,現在不一樣了,時代變更飲食習慣也在改,有些主動要加辣椒。
客家人勤勞刻苦,體力消耗比較大些,習慣吃結實點食物,早期客家人早上幾乎都是吃乾飯,要有配菜,有些家庭主婦準備早餐的主食和菜色,幾乎在中晚餐雷同,因為早上不吃乾飯,沒有力氣幹活。
基此,黃緯縈和姊姊黃永秀及戴家緣老師商議,以開口笑烤餅夾客家小炒,呈現出客家人早餐吃硬、不吃軟的傳統文化習性。黃緯縈說,客家菜各家作法不盡相同,如食材用量多寡,下鍋先後時機有別,但是基本食材芹菜、蒜苗、蔥、辣椒、蒜頭、魷魚、五花肉、條狀豆乾、米酒、醬油一定不能少。
如果少了可能就會覺得走味,已經不叫客家小炒,可以勉強換個創意名字叫「類客家小炒」。